•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 任志刚对香港金融发展策略五大方向提出及点评分析

  • 发稿日期:2011-9-7 http://www.chinairn.com打印文章】【字号 】【关闭窗口
  • 【搜索关键词】:投资研究报告 投资策略 投资市场分析 发展前景 竞争调研 趋势预测
  • 中研网讯:
  •   今天我十分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发言,就金融问题上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也介绍一下一个香港金融发展的策略。我希望、也相信这个策略将会让香港在国家的改革开放的工程上,作出更大的贡献,也会对深化和扩大泛珠地区的合作关系,起很大的作用。我也希望各位能够对这个金融发展策略有所认同,有机会的话,在内地作出适当的、政策上的配合和支持。实际上,我要谈的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如何依照基本法109条的规定,去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当然,香港现在已经是亚洲区内一个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香港拥有具国际水平、亚洲区内最先进的多币种的支付、结算及托管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稳妥的环境进行各类金融交易。在市场活动方面,香港股票市场是世界十大市场之一,而在2005年更超越了日本成为亚洲集资额最多的市场,可说是区内的IPO中心;香港的基金管理业务的资产总值在2004年底达36,180亿港元,亦是区内最庞大的资产管理中心之一。

      要设计一个策略去保持这个领先地位,需要先研究过去成功的原因。内地经济增长迅速,以及对资金融通需求的日益扩大,是过去二十年里影响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最显着的因素。香港凭其良好的法治体系和有效率的金融基础设施,在引导外资投进内地方面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早在七十年代末期内地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时,很多外资已透过香港投资内地,尤其是泛珠地区。这些外资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大量国际着名金融机构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以开拓内地市场。另一方面,内地不少机构,尤其是泛珠地区的机构,也在香港设立“窗口”公司,并透过香港筹集银行贷款,所以香港早在二十多年前已经以其相对成熟、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成为内地筹集资金和外汇的国际金融中心。进入九十年代后,香港更发展为内地企业在海外上市集资的最主要地点,为内地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上市筹资活动的结集效应,也帮助了香港资产管理业务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国际上主要的基金管理公司纷纷进驻香港,就是为了抓住内地相关资产而带来的商机。

      现时,在香港进行的集资活动中,只有少部分与本地经济活动有直接关系,大部分是把海外资金,经过香港,调动至香港以外的生产活动上。例如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H股集资,绝大部分是由海外投资者购买,实际上是透过香港把海外资金转介到内地的投资上。截至2005年底,共有209家内地股份有限公司(H股)和内地有关公司(红筹股)在香港股票交易所上市,占总市值的三分之一。单是2005年,H股和红筹股筹集了近1,800亿港元,占市场筹资总量的60%.另外,H股及红筹股的买卖占市场交易总额的四成。

      与时俱进

      香港作为内地与境外的资金融通的中间人,已经是现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任务。相信各位领导人都会同意,居安思危是有必要的。我们能否依照基本法的规定,保持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我们应该积极研究的问题。其实,在内地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下,香港作为内地与境外的金融中间人,这个地位是有可能被边缘化的。所以,我们要研究的是在国家改革开放,资讯科技发达和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应该怎样与时俱进呢?

      对这个问题,不同人士有不同的意见,例如希望香港能成为中国的曼哈顿或亚洲的瑞士,或者建议香港仿效海外金融中心的特色,将各类产品或运作模式搬来香港。但我以前曾经指出,我们当然要向其他金融中心虚心学习,但是香港就是香港,在经济、地理、政治、文化上都与其他地方不同,特别面对改革开放下急速发展的内地,香港在金融领域上能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比曼哈顿、伦敦或瑞士都更为复杂和更具挑战性。现在内地在金融制度上仍有多方面的管制。在这样的条件下,鉴于香港特殊的地位,香港的竞争力是否只在乎于我们能否复制曼哈顿方式的衍生工具和对冲基金,或瑞士方式的财富管理安排呢?我觉得标签和口号方式的金融发展策略是没太大意义的。

      邓小平曾经说过,要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归根结底,金融中心的功能在于提供一个平台让资金融通活动可以进行,也就是说,将储蓄有效率地转介到投资上,把储蓄资金调动至具生产效用的经济环节上。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国两制下的“中国香港”,未来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我们在内地资金融通过程中的角色,以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要有效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多了解内地的情况,才能够在服务内地投资者和集资者的功能上,拓展新的商机,互惠双赢。

      内地的金融状况

      根据我们在香港的观察,内地现时的金融状况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在过去十年来,内地的储蓄率持续增长,在2004年达到GDP的45%以上。在这么高的本地储蓄率的环境下,现在正产生一些疑问,就是企业是否有这么大的需要到外面集资,以及外来直接投资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件好事。我个人认为,相对于吸引外资来说,内地金融改革现在要优先处理的是为内地储蓄者和集资者开拓多元化的渠道,让他们在市场环境下,直接也好,间接经过金融中介机构也好,去碰头,满足双方分别的投资和集资的需要。

      第二,近年外汇不断流入,这对人民币造成升值压力,也为货币和汇率管理增加了难度。2005年,内地的外汇储备增加了2,089亿美元至8,189亿美元,有关部门也因此需要为投放过多的人民币基础货币进行冲销,增加了货币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故此,现在已经是有需要把“奖入限出”或是“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进行调整,允许甚至鼓励资金“走出去”和“藏汇于民”。长远来说,当然是应该完全开放资本账户,让人民币自由兑换。

      第三,内地金融市场的改革尚在进行。现时资金融通的效率较低,并过分集中于银行渠道,有80%以上的企业融资是银行贷款。市场上投资工具的品种不丰富。而过去几年股票市场低迷,优良的内地企业因而多选择在境外上市,以致内地投资者不能购买这些企业的股票。对他们来说这是不公平的,有需要照顾他们的利益,为他们开拓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让他们的储蓄拿到较高的回报,从而增加消费,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香港未来的金融发展策略

      要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我认为香港的发展策略有必要与时俱进,配合我刚提到的内地三个相关的、正在转变的金融状况。一方面香港要强化和继续发展为内地与境外之间的资金融通提供方便、低风险和有效的渠道,把储蓄资金带引到内地满足内地集资者的部分需要,同时也提供投资工具来满足内地储蓄者对境外投资的需求。

      另一方面,香港有需要积极拓展为内地本身的资金融通,也就是说为内地投资者和集资者的结合,提供一个同样方便,低风险和有效的平台。在资讯科技发达的环境下,资金融通的服务,特别是经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是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的。至少,在批发层面的服务是不一定需要在当地提供的。

      有人对我说,要在香港安排内地本身的资金融通,不是香港要“捞过界”吗?也有人提醒我关于一国两制的政策,香港不应该“越俎代庖”。我对这些看法是不认同的。目前提升内地资金融通的效率是符合我们国家利益,让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可以持续下去。“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也是邓小平讲的。在一国两制之下,我们国家有两个金融体系,用其中一个金融体系的长处去弥补另一个金融体系不足之处,用其中一个金融体系中的有效资金融通平台,去协助另一个体系中的资金融通,是理所当然的、应该的。

      当然,内地的金融制度现在还有很多方面的管制,例如在资本账户下的管制,所以仍然不能充分地利用香港金融体系的长处。香港也未能为内地的资金融通作出充分的贡献。但我个人认为,内地现时的货币金融状况,是进一步开放金融的黄金机会。

      风险管理当然是需要的,但我们可以建立适当的、可监测的、可调整的、可控性高的渠道,好好利用香港协助内地的资金融通,也同时支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我觉得香港未来的金融发展策略应有五大方向:

      (一)香港金融机构“走进去”内地提供服务;(二)香港作为内地资金“走出去”的大门;(三)香港金融工具,特别是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的金融工具,“走进去”内地;(四)香港金融体系加强处理用人民币为货币单位的交易的能力;及(五)加强两地金融基础设施的联系。

      这个策略是双赢的,对内地、对香港均有好处。现在我就这五个方向较具体地说明一下。

      (一)香港金融机构“走进去”内地

      对于内地这个庞大的市场,香港金融机构应该积极“走进去”,向内地客户提供如零售银行业等受地域限制的金融服务,扩大香港金融业的服务范围。在这方面,“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起了很大的作用,逐步放宽了香港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市场的限制。在CEPA的框架下,相比其他的外资银行,香港银行已经能够享受多方面的优惠,例如较低的设立分行的资本要求。由于这个较低的要求,香港的中型银行因此能在深圳等地设新据点,加强香港和泛珠的金融联系。其它优惠也包括能够以较宽松的开业年期规定和盈利考核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及较宽松的营运资金要求等等。

      下一步,香港的金融机构应更好利用CEPA及其他途径,“走进去”内地,加强其在内地的服务范围、类别,积极开拓内地的市场。对内地来说,香港的金融机构,更熟识内地情况,也拥有国际经验,进入内地市场会有技术转移的效果,同时亦为内地的企业、老百姓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服务上的选择。

      (二)香港作为内地资金“走出去”的大门

      香港可以成为内地储蓄资金走出去的大门。香港拥有一个高效率、多种货币的集资平台,可让内地的储蓄和资金与内地的投资需求结集在一起,使内地投资者可以直接或间接购买在香港上市的优质国企股。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年初已将“积极拓宽资金流出渠道,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定为2006年工作目标之一。市场正预期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计划出台。香港的金融机构对内地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都十分熟悉,而在服务内地投资者时,相比其他国外机构有文化、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内地的投资者对香港的市场也较其他的市场更熟悉,考虑先集中投资于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的股票和债券,既达到内地资金有序“走出去”的目的,支持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的发展,也为内地本身的资金融通在香港打通一个有效的渠道。

      (三)香港金融工具“走进去”内地

      为方便内地居民投资于在香港筹资的企业,在内地有关规定允许时,应考虑把香港的金融工具,尤其是把内地机构所发行的证券,引入到内地销售。具体的做法有很多,例如利用预托证券或双上市的方式,便可使两地的投资者均可买卖香港上市的股票。但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采取什么方式,可能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同股不同价”。要解决这个问题,便需要引入一个套利机制,以平衡有关股票在两地的价格。

      如能实现香港金融工具“走进去”,满足内地投资者合理的需求,不仅香港的IPO中心的地位可以持续,而对于内地的筹资者来说,例如泛珠地区的企业,也可以继续利用香港具有国际水平的筹资平台,筹集得到更多的资金。这既可以丰富内地投资的产品种类,也可以提高内地资金融通的效率。

      (四)香港金融体系加强处理以人民币为货币单位的交易的能力

      人民币是内地投资者和集资者使用的货币,为了在香港可以更好地满足内地对资金融通的需要,香港有必要加强其金融体系处理以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的能力。近年发展香港人民币业务正是朝这个方向走出的第一步。有关业务自2004年初开办以来,一直稳步、有序地发展。在2005年底,存款总额共有226亿元人民币,开立的人民币账户共有42.8万个,共有38家香港银行(即是差不多所有在香港经营零售业务的银行)已开办有关业务。

      香港人民币业务有助于促进两地特别是泛珠地区的经济融合,方便两地居民往来消费。至于人民币业务下一步,我们正积极与人民银行磋商允许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和以人民币支付两地贸易。

      进一步扩展人民币业务不但可以提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可以视为人民币走向全面可兑换的一个试验。

      (五)加强两地金融基础设施的联系

      在支付、结算及托管系统这些金融基础设施方面,香港金融管理局与深圳、广州及北京有关部门已经合作多年。现在有几个不同货币、不同地区的支付系统已经连接起来,也在研究将来继续扩大包括两地的债券和股票中央结算系统的联系。加上扩展香港的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及其与内地对口系统的联网,这些发展有助确保两地日益增加的资金流动和金融活动在安全、可靠和有效率的情况下进行。

      金融合作

      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合作如果能朝这个策略的五个方向与时俱进地发展,必定会大大提升内地资金融通的效率,也同时依照基本法第109条保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金融体系和市场都很自由。朝这五个方向走没有政策上的问题,随时都可以。技术上也没多大的问题,例如将人民币加入我们多货币的即时支付系统,前期工作已全做好,如果绿灯亮了之后,我们只要五个星期就可以完成,达到人民币、港币、美元和欧元四个货币在香港同步交收,达到管理支付风险的最高境界。另外,人民币债券发行的机制,只要内地当局开绿灯同意发债体将筹集得来的人民币资金汇回内地,就随时可以起动。

      策略有五个方向,期待也有五个。我们期待开绿灯;期待内地在有关政策上达成共识;期待内地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有更多、更具体的措施出台来提高内地资金融通的效率;期待香港可以为国家的资金融通作出更大、更全面的贡献;期待可以安心地将基本法109条的规定办好,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绿灯也可以为泛珠地区带来大量的商机。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有不少来自泛珠地区。而香港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看到了泛珠地区的良好经济发展形势,近年来也不断在泛珠地区开设分行。现时香港的银行在内地共有69间分行,其中一半以上设在泛珠地区。

      香港和内地的金融基础设施的联系,不少是由泛珠地区开始。例如,现有的香港与内地跨境港元及美元支票结算机制,是先与深圳和广东连接,再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地区。而本港银行刚于3月6日推出最新的一项人民币业务,即人民币支票,亦率先在广东省试行。从这些两地合作的项目可见泛珠地区的策略性角色。

      总结

      我今天的发言,就提升内地资金融通效率和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出了一项有五个方向的金融发展策略,也盼望五个期待早日实现。香港在过去和现在的地位是建基于为内地吸引外资的窗口角色。至于未来,在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中,香港需要抓紧内地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比海外其他的金融中心早先机、与时俱进,充分参与内地的资金融通,以加强其IPO和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同时,香港亦应配合内地改革的策略,为内地的改革提供一个试验场地,为内地,特别是泛珠地区的集资者、投资者提供合适和多元化的服务。内地经济现在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内地经济的持续壮大与发展,为香港保持和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 与【任志刚对香港金融发展策略五大方向提出及点评分析】相关报告
  • 2011-2016年汽车租赁行业投资价值分析及前景咨询预
  • 2011-2015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市场热点聚焦分析及投
  • 2011-2015年青海金融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
  • 2011-2015年甘肃金融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
  • 2011-2015年内蒙古金融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
  • 2011-2015年广西金融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
  • 2011-2015年新疆金融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
  • 2011-2015年陕西金融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
  • 2011-2015年云南金融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
  • 2011-2015年贵州金融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
  • 行业经济
  • 2011年1-7月份邯郸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分析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加速逼近5时代调查情况
  • 2011年十一五三农投入统计情况分析
  • [中研普华]2011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
  • 十二五我国投资焦化业仪器预测情况
  • 2011年份江西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情况
  • 2011年1-7月份江西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情况
  • 201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分析
  • 2011年中国小型豪华酒店发展形势调查情况
  • 工控网推出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概述
  • 深度分析
  • 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离岸业务发展分析
  • 2011年6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统计
  • 2011年6月份澳门居民存款数量统计
  • 港股震荡及后市危机预测
  • 2011-2016年中国PE规模扩大情况预测分析
  • 2011年一季度生命人寿保费收入情况调查分析
  • 券商利益链下引发五大乱象综述
  • 如何看待央行年内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浅谈
  • 国内基金行业高速扩容及困局分析
  • 国内基金业竞争现状及基金营销变局分析
  • 经济指标
  • 2011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指标(十)
  • 2011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指标(九)
  • 2011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指标(八)
  • 2011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指标(七)
  • 2011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指标(六)
  • 2011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指标(五)
  • 2011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指标(四)
  • 2011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指标(三)
  • 2011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指标(二)
  • 2011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指标(一)
  • 国际市场
  • 2011年日本保险支持抢占海外再生能源市场调查情况
  • 加息提准可能性下降及欧美经济增长影响出口调查分析
  • 欧洲经济及瑞士趁机招商中国企业调查分析
  • 巴西降息影响部分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查分析
  • 巴西降息及部分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松动调查分析
  • 2021年印度计划投资建设港口调查情况
  • 广西北部湾银行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金融平台简述
  • 印尼投资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查情况
  • 印度计划对缅甸能源领域投资统计分析
  • 俄罗斯成立清洁技术基金及投资国外清洁技术调查分析
  • 企业情报
  • 银行资金紧张及北京部分银行暂停房贷调查分析
  • 2011年民生银行再融资方案获准调查情况
  • 2011年中坤投资冰岛建旅游胜地调查分析
  • 2011年九牧王计划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调查情况
  • 2011年合众人寿资产总资产统计情况
  • 2011年汇丰计划在欧推出人民币债券基金调查情况
  • 2011年美国银行出售中国建行股份调查分析
  • 中投变身控股公司及央行注资海外调查分析
  • 央行新规利率上涨及理财产品收益提高预测情况
  • 武商联携手中鑫及中百集团重组质性进展情况分析

  • 赞助广告